2017年3月19日 星期日

讀|| 麥肯錫精英最重視的39個工作習慣:品質×速度的實戰手冊



「河川一旦遇到阻礙,水流會改變前進的方向。
從高空中俯視,可以看到河川是彎彎曲曲的,
然而,這卻是將河水從上游運往河口的最短途徑。」





//書名              麥肯錫精英最重視的39個工作習慣:品質×速度的實戰手冊

//作者               大嶋祥譽

//出版日期     2015/03/26

//閱讀日期     2017/03/19

//心得      


又是麥肯錫。

不知道為什麼,看到書名有「麥肯錫」三個字,我就忍不住想一探究竟。

先說我對這本書的結論,再讓我娓娓道來好了。
1.這本書可讀。

2.若是社會新鮮人,或是想改變一下自己的工作節奏的人,這本書可讀。

3.若懶得看完整本書,可以看最後一章「終章」的部分,大致掌握到該書作者欲給讀者的一個信念。

4.若沒時間,又想知道到底麥肯錫菁英是具備哪39個工作習慣的話,看目錄吧。(博客來網站可以找到目錄 ←請點)


〈終章〉:早上最容易集中精神,工作也能事半功倍,一定要珍惜早上的時間。工作能力強的人,換個角度說就是「能確實做好自我管理的人」。
早睡早起。
不飲酒過量。
固定慢跑、上健身房,維持體格。
「該休息時就好好休息」,這也是維持最佳身心狀態很重要的一點。
麥肯錫的優秀員工們也都非常重視休假,當完成一項專案後就會申請休假,出國旅行、爬山、攝影等,做自己喜歡的事。
當大家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時,露出天真無邪的笑容,那樣子我都還有印象。
如此一來,當回到職場後,便能毫不戀棧地收心,再繼續發揮超人的專注力了。
在這本書的最後,我想告訴大家的重要習慣就是「調整好身心狀態」,這就是第三十九個習慣。
身心狀態調整好了,才能把工作做好。當工作過度,心情煩躁,便無法發揮自己的最佳實力;被人際關係弄得筋疲力盡,便無法產生正面積極的思考。

最終章的這段話真是給人無盡的鼓舞啊!簡單說,講得正是「自律」、「健康」、「專注力」這三個要素吧。

書名即破題,告訴讀者本書要講得就是39種工作習慣,而這39個習慣依照類別分別納入六個章節,茲引於此供參考:

第1章 重視「價值」──「解決問題」的習慣
第2章 把要點分成「三個」──「能幹部屬」的習慣
第3章 將「任務」視覺化 ──「程序高手」的習慣
第4章 把自己的主張夾帶在「問題」中──掌握「顧客心理」的習慣
第5章 肯定!認同!啟發!「能幹上司」的習慣
第6章 管理情緒──提高「工作動機」的習慣。

工作能力等於解決問題的能力,這是最基本的功夫,所以列在第一章。
習慣2 以「俯瞰的觀點」進行分析,尋找最適當的解決方法:掌握必須在何時之前解決問題,然後倒推回去,進行資料的搜集和分析、找出解決方案,這才是最重要的。
從這段話我看到一個關鍵字「倒推」。不管在做什麼計畫也好,總是要很明確界定出目標,然後列出所有必須的前置作業,再倒推出每個時間點需完成的事項。「事實、解讀、解決方案。在有限的時間內備齊這三個要素,是解決問題的條件。」

換句話說,如果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,那就是個可以被取代的人。

習慣5 前往「現場」:為了驗證這個假說,要毫不猶豫地親自前往現場或資訊來源處。
我們所接受到的資訊多數都是二手資料,例如網路搜尋、他人的說法等,我們可參考,但卻無法盡信,所以便有親臨現場調查的必要性。我覺得這一節談的東西頗為有趣,很像是研究所時,一談到研究方法,老師就會提醒大家要注意使用二手資料的危險性,盡量試著取得一手資料進行梳理與判斷。「蒐集情報的第一個步驟是釐清『目的』,第二個步驟是『依序』,第三個步驟是『現場』。掌握情報就等於掌握工作。」

習慣6 從「假說」開始:區分「發生的事情(事象)」和「要因」,進行思考。如此一來,便能看清楚重要度不同的事物。 並透過「邏輯樹」的思考方法(工具),嘗試深度分解、分析問題。
似乎每個麥肯錫員工都十分推崇「邏輯樹」思考方法,記得從好幾本麥肯錫叢書系列都曾提到邏輯樹,但我第一次看到邏輯樹是在美術設計用書,教人如何誘發創意,看來這方法無處不適用。若有興趣,搜尋一下「邏輯樹」應可看到更多專講邏輯樹的文章。

習慣10 隨時擺出「PMA」的態勢:工作效率佳的人一定都會自發性地採取行動。上頭交付下來的事情只是問題的前提而已,如果能夠將工作做好,自然就可以培養出發現問題所在的能力。因此,提出「怎麼做才好?」、「請告訴我接下來應該要做什麼」之類的問題,就等於證明自己沒有找出假說的能力。

首先,何謂PMA?Positive, Mental, Attitude. 其實從這段話也可以看到一件事,一般人都只會看到事情的表象,卻沒有仔細去深究更深的意義。舉例來說,我最近嘔心瀝血寫了一篇近一萬字的出差報告來荼毒長官及同事。問我為什麼要寫這麼多?我只能先說我不是故意的,文學院的學生註定被訓練成容易長篇大論的筆匠吧。其次,並不是要展現自己的文筆,而是藉這個機會向各位說明我的日常工作之處理內容、當中遇到的問題及我個人的看法。
我的邏輯是:
為什麼要寫出差報告?→因為出差結束,規定要寫報告。
為什麼要出差?→因為有不得不去拜訪客戶的原因。
為什麼有這些不得不去拜訪客戶的原因?→因為這陣子的工作內容累積到現在,有些事情必須到客戶端親自釐清。
所以,我的報告寫得內容不只是出差的辦事項目而已,也鉅細靡遺交代出差的原因,例如這段時間發生過什麼事、事情處理進展、客戶反映內容、業務執行的困難點、未來的待辦事項有哪些、個人的看法等。
因此,我的出差報告不是流水帳,而是一份很完整的最近工作報告。沒有人告訴我出差報告該怎麼寫才符合標準,因為根本沒有標準,甚至有人要我參考一下其他同事過往的出差報告,以免水準相差太大而樹大招風。

我只想說,我對我自己負責,我是我,別人是別人,我並不介意別人太low,但不能要求我跟別人一樣low,因為我要對得起我自己。

然後,寫報告也是個很好的展現機會。(畢竟敝人無幾個上得了檯面的優點,寫點東西勉強還行)

其次,不加班也是展現我自己的工作效率,「沒有人會以工作的時間長短來評價自己。重要的是價值的大小,與勞動時間無關。時間是由自己控管的。」

國小的時候,老師就告訴我們:「我們要做時間的主人,不是時間的奴隸。」好像有點琅琅上口的一句話,也不知道為什麼就一直記到現在了,常常在很想放棄的時候,這句話就恰好在心底響起了。


習慣13 用三十秒說明三個重點:「現在可以佔用您一分鐘的時間嗎?」獲得許可之後,實際上就要用三十秒左右的時間說明重點,剩下的三十秒則要求對方做判斷。

這則習慣和矽谷「電梯簡報」故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,利用極短的時間完整表達事情。猜想是因為沒有深刻感受到時間的限制,多數人的文章或是談話才會多有贅語,達不到精簡扼要,但應該是可以透過不斷練習來改善才對。

如何整理出三個重點?1.掌握現狀 2.解讀現狀,並抽取出意義 3.提出結論或解決方案

習慣36 跟職業高球選手學打高爾夫球:提到導師,馬就能夠浮現超過五個人的臉孔。要從偶然相遇的人當中找出真誠、有能力、感覺可以找他商量許多事情的人,並且具體地確認你的直覺是否正確。

這種人生導師還真得來不易,實在很靠緣分啊。我也想要有這種可以暢所欲言自己煩惱的對象,但這種對象的條件是什麼呢?

1.不會用普遍論述來回答的人
2.直覺敏銳的人:明明都還沒仔細說明,他的回答卻讓你感到「怎麼能如此直搗核心?」
3.有高度專業的人:如果你的煩惱需要專業知識才能解決的話,請務必要找該領域的專家為導師。

關於人生導師名單,實在值得去想想,因為目前腦中一片空白,我好像沒有這樣的人,也許我只是現在一時想不起來,也許曾有過、但疏於聯繫也就斷了線。希望往後我會有很多導師,組成一支專屬我自己的智囊團。


習慣38 花五分鐘對自己提問:我現在最關注的事情是什麼?最近給自己最大刺激的是哪件事?為什麼最近會覺得好像哪裡不對勁呢?為什麼那個時候會生氣呢?

這五分鐘的時間應該唾手可得吧!如果能好好利用這種零碎時間來做些思考,就可以誘發自己對某些事產生想法或累積一些點子,也能傾聽自己內心真正的聲音。


最後,我對這本書的感想是:我認為這39種工作習慣不應只是侷限在職場領域,生活如是,人生如是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