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月28日 星期四

讀|| 韓良憶《青春食堂》▪修飾後的味覺記憶




















  人生中,懷念的滋味實在太多,有時是對一個地方的懷念,有時是對一段時間的懷念,甚至有時,是對一個人的懷念。用味覺去追憶往事無非是最為浪漫與真實,透過飲食去建構記憶的面貌也是較為完整。

不經意地翻閱韓良憶《青春食堂》目錄部份,發現題目頗有時間流逝之滄桑感,諸如「想起炸暑片」、「消逝的咖啡香」、「漸去漸遠的梆子聲」……讓人感覺這本書的誕生除了追憶過往之外,似乎也是在對過往做一鄭重道別,那些曾經在他人生中出現過的人事地物的確已離他遙遠,要再去追回也已不同於以往,而這本書就如同Yesterday Once More,是一種重現。

對於逐漸變遷的家鄉、逝去的青春、離開的人,韓良憶皆有不同的慨嘆,在<最後一碗清冰>中為童年下了如是定義:

現在想想,也許清冰從來沒有那麼可口,只是喚不回的事物,經過回憶的修飾或欺瞞,總顯得格外美好。

這段話其實也能擴大至各種往事。

隨著年紀的增長,尤以每年歲末或生日時,總會感到些許的惆悵,覺得自己與美好青春的距離似乎已越來越遠,和同學間談論的話題也開始變得「大人化」,在激辯之後往往會換得一陣沉默,只有聊起以前的校園生活才會使人精神為之振奮。而時間仍然是無情不斷把人往前推進,有時甚至覺得這股力量實在太強,不知自己最終將何去何從。

  冷靜一想,其實從前時光也充斥著許多不完美,如爭執、挫折等,但是經過時間的發酵,似乎那些不好的、殘缺的也漸漸變得甜美;又或者時間就像巨大的篩子般,過濾掉成長中苦痛的雜質,當我們再去回憶從前也就只剩下美好的部份。

韓良憶用清冰的滋味去記得童年,他的父親則用小籠包去記得上海家鄉,總是不停嚷著家鄉的「小饅頭」滋味多好,在台灣所吃到的可是沒得比!就在四十多年後,能有機會帶著妻女回鄉一嚐那使他魂牽夢縈幾十年的家鄉老滋味,第一口咬下畸形的小籠包後,換來的卻是半冷半溫、腥臊怪味,父親只是迷惘的說道:怎麼不全是那個滋味?怎麼回事?應該不是這樣的啊?讀到這段時,覺得十分生動,充分把那種破碎失望的心情寫得切實。這樣「前後不一」的飲食經驗幾乎人人皆有,我們通常僅是帶著抱怨說聲「怎麼這樣?好吃的店又少一家」罷了,但總不像作者父親般期望了四十年的滋味在瞬間破滅那樣殘酷,殘酷的不只是那不燙口的畸形怪味小籠包,而是時間的流逝。

韓良憶心疼父親所受到的打擊,便為小籠包做了一番辯解,我相信上海城隍廟的小籠包,原本一定像爸爸形容的那麼鮮美可口」,但這番話並無法改變什麼,只是無力的殘喘,更加重了四十年後的小籠包那令人作嘔的味道。那麼到底為什麼小籠包會走味呢?

「只是四十多年的歲月,令許多事物走了味。

這樣的結論實在殘忍,又過於貼切,又像是在提醒所有人:將過往的美好就永遠深埋在心中,千萬別再想去追回,否則只會換來走味的殘酷打擊。


上海的小籠包,已封存在昨日的記憶中。一切又回到原點,也沒人會再提起上海城隍廟的的小籠包,所以讓這小籠包還是停留在記憶中最美味的時候——「昨日小籠包」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